1、以下為財訊雜誌687期報導,供參閱。CFC主要針對我國居民(個人與企業)之境外低稅負公司盈餘課稅。因此,如何解決我國居民持有境外股權與帳戶盈餘(後者重要程度大於前者)之訊息,即成因應CFC之關鍵。
2、非居民不受CFC限制;包含已除籍。
3、維詮曾提過,CFC首要衝擊是國內金融機構,同此篇觀點。
4、在透過境外公司將資金轉匯子女遭查短漏報贈與稅案例中,維詮藉此說明,若此案例發生在2024年,則甲君之子應主張以海外收入補繳納短漏報之所得稅及罰金較佳。
5、除OBU海外開戶外,需要海外個人帳戶。
受控外國公司需要申報 高資產族群頭大 富人搬錢進星港 國銀OBU恐受衝擊
財訊 687 期 2023/06/20 文|洪綾襄
在各方考量下,香港仍是台灣富豪配置境外資產的首選之地。(圖/達志)
台灣有錢人長期透過境外公司來累積財富、遞延課稅的習慣,在今年CFC上路後,產生不少觀念上的摩擦,就有不少人想把錢移出國銀OBU帳戶,而新加坡是最新首選。
雖然都知道該做調整,但他們到現在還是都不太想要面對CFC(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受控外國公司),」一位非4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師從旁觀察他的中小企業主客戶。
台灣從今年1月1日起上路CFC制度,從明年5月起,CFC當年度產生的投資收益,將視同已分配,若符合規定,就要計入當年度所得課稅申報核課,無法再有遞延課稅的效果。
過去台灣企業或個人常會透過持有設置在低稅負國家(如香港、英屬維京群島BVI、開曼群島KY等)CFC公司,將盈餘保留在海外不分配,以規避台灣納稅義務。但為接軌國際反避稅趨勢、全球實施最低稅負制、並落實《境外資金匯回專法》的附帶決議,維護租稅公平。
紙上公司買豪宅 優勢不再
CFC可分為企業持有和個人持有,據漢邦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首席會計師史芳銘觀察,台灣個人CFC可能超過50000家,除了從事三角貿易,也有人用作投資理財或買賣海內外豪宅,用途很多,如今要重新適應,就產生不少觀念摩擦,更拖延民眾調整架構的意願。
例如,實務上就有很多企業主出於資訊隱密或資金來源的考量,利用境外公司買豪宅,但CFC上路後,不僅租金收入(*台灣分公司收入)和不動產交易所得要繳納台灣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還要被課徵房地合一稅,個人股東更須按其對CFC的持股比率計算海外營利所得(*出售OBU所持有之資產時才有所得,當年度未必有盈餘),計入最低稅負課稅。用紙上公司買賣豪宅的租稅優勢已然不再,勤業眾信會計師王瑞鴻就提醒,民眾日後在購置不動產時,不動產所有權人身分的選擇應更為謹慎。
也有一位企業主太太透露,她5、6年前透過香港公司買了約1000萬美元的金融商品,2022年市場大跌,帳面一度只剩800萬美元,眼看著今年市況不錯,即使什麼都不做,也有可能漲回900萬美元。在她理解,這家公司仍虧100萬美元,應可不用繳稅,但會計師提醒,由於CFC是明年上路,若從財務會計原則,這家公司是在今年賺了100萬美元,有可能要被課稅,讓她非常緊張。
北區國稅局解釋,若是企業CFC,就要以編列財報稅前淨利的方向思考,本來就會包含已實現或未實現損益,不宜與稅務會計混淆,認為要已實現才會被課稅。但最後還是要看企業整體的海外損益,也有可能不用核課。
若是個人CFC,帳面價值增加就會被視為盈餘,即使不分配,也會被視為已分配核課海外所得,此時就要檢視是否符合豁免條件,只要當年度盈餘在700萬元以下,或是個人持有10%以下,就能不被核課,建議民眾還是要及早調整海外投資架構。
新加坡開戶 至少要等半年
其實,把CFC的資產從國銀OBU(境外金融分行)移到香港或新加坡的帳戶,就是最簡單的作法。業者透露,如果用開在香港、新加坡的個人CFC,只要兩岸政治無解,台灣和中國不會交換帳戶資訊,仍有避稅空間。
國人過去熱中到香港開戶,但從反送中事件、中港嚴守清零封境後,不少人改去新加坡,開戶申請件數多到至少要等半年,新加坡不少機構還為此私下派人來台灣接洽客戶。部分不耐久候的民眾,就會先把錢搬到香港帳戶,再慢慢等新加坡帳戶開通。
既然有那麼多人想異動,國銀OBU業務應該首當其衝吧?其中一個徵兆可能是國銀人民幣存款餘額大幅減少,截至今年4月僅剩1707億元人民幣,下探史上最低。
依據央行官員說法,去年個人戶OBU(外匯指定分行)的人民幣存款減少,主因為民眾受美元利率吸引,將人民幣資產轉為美元存款,而法人戶OBU的減少則可能是企業匯出人民幣,償還國外借款或對外融資貸款需求。
截至今年4月,國銀OBU帳戶資產總額從歷史高點回落,來到2692億美元,較上月減少0.6%。在年底前,業界所擔心的OBU資金外流會不會真的成形?值得持續關注。
#海外OBU帳戶
#OBU查稅
#香港新加坡開立個人帳戶
#CFC
【目前 手機版 資料於2013年開始,如要查看2013年以前資料請至→維詮 PC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