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對流動性管理強硬表態 "救市"預期落空
2013年06月25日 07:02 來源: 金融界網站綜合
央行與各銀行間幾近膠著的博弈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
6月24日,一封人民銀行辦公廳的函文顯示了央行對於流動性管理的強硬態度,在這份公開函中,央行再次強調"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準",並要求各金融機構"繼續強化流動性管理,促進貨幣環境穩定"。
如果說上周堅持發行央票僅僅是央行的"暗示",那麼這封函文則可能明確表示央行近期不會出手,由此,也徹底斷了市場對大規模逆回購甚至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預期。
"去年以來,央行加強了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但現在風向變了,央行可能是想讓銀行吃一塹長一智。"一位外資機構分析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央行警告銀行需"自救"
央行在上述函文中指出,商業銀行要密切關注市場流動性形勢,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和預測,做好半年末關鍵時點的流動性安排。
既然央行認為當前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準,也意指目前的流動性緊張只是暫時的、結構性的。
"一開始只是由於外匯占款下降、企業財稅上繳等突發原因引起的緊張,後來市場情緒受到影響,都怕借不到錢,緊張預期於是開始不斷地擴散。"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儘管流動性緊張可能到下月才會真正得到緩解,但至少央行的明確態度有助於平緩市場的預期。
在緊張情緒的感染下,近期銀行間市場各種傳言不斷。如某銀行違約、某銀行得到央行資金支援、甚至有銀行因系統升級引起的問題也都與資金緊張聯繫到了一起。
"銀行已經習慣了央行來平緩流動性波動。尤其是去年以來,央行加強了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但現在風向變了,央行可能是想讓銀行吃一塹長一智。"一位外資機構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在上述函文中,央行以"溫和"的口吻對銀行提出了"強硬"要求:商業銀行應針對稅收集中入庫和法定準備金繳存等多種因素對流動性的影響,提前安排足夠頭寸,保持充足的備付率水準,保證正常支付結算;按宏觀審慎要求對資產進行合理配置,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在市場流動性出現波動時及時調整資產結構;充分估計同業存款波動幅度,有效控制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在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央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對於央行針對大行的要求,上述銀行人士認為,或許資金充足的大行會先穩住,通過大行加強拆出資金來緩解過緊的資金面,這給資金更為緊張的中小銀行帶來了一些期望。
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上周,一份廣為流傳的央行會議記錄顯示,央行高層認為銀行高估流動性,寄希望于政府的寬鬆政策,提前佈局占位,6月前10天,全國銀行信貸增加近一萬億元,且新增貸款中70%以上是票據,資金空轉,沒有有效地支援實體經濟。
這份記錄尚未得到央行證實,但6月24日央行公佈的前述函文也提到了貸款量與結構的問題。央行指出,各金融機構要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合理把握一般貸款、票據融資等的配置結構和投放進度,注重通過啟動貨幣信貸存量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避免存款"沖時點"等行為,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
這也顯示出央行正在貫徹決策層的意志,國務院上週三召開常務會議稱,要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
今年前5月,人民幣貸款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遠超去年,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5.8%,遠高於13%的政府目標,但相應的宏觀經濟資料並未明顯好轉,這引起了對金融機構資金是否有效流入實體經濟的質疑。
"近期,銀行間市場利率的上升,將促使銀行改善流動性管理,降低貸款衝動,尤其是冷卻過去幾年的表外業務和非銀行金融仲介的無序擴張。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政策主動調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後的被動調整。從中長期看,這將有利於維護金融穩定。同時,影子銀行的緊縮將有利於改變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佔用太多資金,擠壓實體經濟的狀況。"中金公司在6月24日發佈的研報中表示。(每日經濟新聞)
李克強3度發聲暗示救贖實體經濟 停止擴張性政策
2013年06月25日 09:02 來源: 新華網
事實上,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讓金融更有力地支援實體經濟,正是當前中央所提倡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三度提及要"啟動貨幣信貸存量",彰顯出停止擴張性政策、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意味。
針對近期在銀行間市場上演的"錢荒"現象,中國人民銀行24日對外表示,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準。央行提醒各金融機構要強化流動性管理,促進貨幣環境穩定。
發端於5月下旬,在銀行間市場持續近一個月的"錢荒",吸引了各方的密切關注。分析人士認為,"錢荒"表像之下暴露出的是當前我國銀行體系資金空轉問題,背後折射出的是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政策意圖。
央行按兵不動:"錢荒"的最後推手
6月20日可能會成為許多銀行資金交易員在今後的職業生涯裡經常要提到的一天。當天,隔夜回購利率一度飆升至30%,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暴漲578個基點,升至13.44%,創出年內高點。
"歷史上只有四個時間段的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曾突破6%,但無論是上升的高度,還是持續時間的長度,都無法和這次相比。"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說。
經濟學家研究發現,與以往歷次銀行體系資金緊張所不同,本輪"錢荒"很難找出一個主因。事實上,這輪"錢荒"正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效力疊加的結果,而最終的推力來自央行的"按兵不動"。
"這其中既有美聯儲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異動的外部原因,也有金融機構疏於流動性管理的內部因素;既有外管局、銀監會政策收緊和監管加強的偶發性因素,也有季末銀行考核時點來臨等週期性因素,可謂重重因素疊加所致。"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如果說以上因素是金融機構事先可預知的,那麼央行對流動性調控的新變化則讓不少金融機構始料未及,它成為將"錢荒"推至頂點的最後一股力量。
"都以為央行會通過逆回購甚至下調準備金率放鬆貨幣,因而在資金原本很緊張的情況下,一些銀行還在6月上旬進行了超規模信貸投放,結果導致頭寸的明顯減少,無疑加劇了'錢荒'現象。"連平說。
資金空轉:"錢荒"背後的金融異化
央行面對"錢荒"按兵不動的態度,最終指向的是銀行間市場盛行的"資金空轉"問題。
讓很多人想不明白的是,過去20多天裡出現的"錢荒"現象,居然是在全球貨幣供應量最多的國家裡上演。事實上,中國的金融市場其實並不缺錢。央行的資料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社會融資規模達9.1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12萬億元,廣義貨幣M2存量達104萬億元。
"在中國這樣一個儲蓄率如此高的國家,銀行居然缺錢,只能說這並不是總量上的'錢荒'。"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郭田勇看來,中國的資金在總量上並不荒,"錢荒"是個結構性問題。
"之所以出現銀行缺錢現象,核心問題是越來越多的資金在空轉,並到了監管層不能容忍的程度。"金融專家趙慶明認為,今年以來,貸款投放量和社會融資規模都出現顯著增長,但是經濟反而不溫不火,體現出實體經濟明顯缺血的狀況。這表明相當數量的資金在金融機構間打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一些容易獲得銀行貸款的大企業,會將銀行資金轉向信託市場,以追求更高的回報,而信託資金在層層杠杆後又會大量進入到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市場。"在連平看來,這樣的結果造成了資金價格越來越高,製造業領域融資越來越困難。
"錢荒"現象的背後,折射的是金融的"異化":原本是從金融業到製造業的信貸業務,在通過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運作後,變味為從金融業到金融業的資金業務;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變成了"錢生錢"的虛擬遊戲;在銀行體系到處蔓延的"錢荒"表像之下,是實體經濟不斷失血的恐慌。
救贖實體經濟:"錢荒"折射的政策意向
專家指出,在本輪"錢荒"中,央行沒出手救市,看似是一種消極行為,背後其實有著更為主動的戰略性選擇。
"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政策的主動調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後的被動調整,將有利於維護金融穩定,也有利於改變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佔用太多資金,擠壓實體經濟的狀況。"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指出。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全球經濟有所好轉,但形勢依然錯綜複雜。隨著美國經濟的穩步回升,美聯儲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的腳步漸行漸近,全球經濟去杠杆化過程開始加速,此時我國央行頂住壓力"不放水",傳遞出停止以貨幣擴張刺激經濟的信號,雖沒有邁出向金融機構救市的一步,但卻邁出了向實體經濟救贖的一步。
"在以去產能、去杠杆為主線的結構調整期,盲目擴張貨幣會使去產能進程中斷,市場主體在寬鬆的貨幣環境下缺乏去產能、去杠杆的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近期金融市場的波動是金融市場結構調整的表現,重在促使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
事實上,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讓金融更有力地支援實體經濟,正是當前中央所提倡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三度提及要"啟動貨幣信貸存量",彰顯出停止擴張性政策、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意味。
【目前 手機版 資料於2013年開始,如要查看2013年以前資料請至→維詮 PC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