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資來台的迷思/政府談兩岸交流 單方釋善意 沒法交朋友
2019-06-30 00:36經濟日報 本報專題報導
陸資來台成績單有改善空間嗎,善意與信任是橫隔的兩座大山。即便不再擁抱,合法來台者的權益是否該好好保障?
美中貿易戰影響深遠,台灣有可能以開放陸資來台做支點,對大陸釋放善意,共同因應貿易戰的衝擊?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表示,釋放善意一定要雙方,交朋友都是如此,一方一直釋放善意是撐不住的(*前提是陸方也要有善意)。
經濟日報提供
另外,經濟部投審會駁回台北雙子星聯開案,外界關注政府的陸資管理政策是否將收得更緊,鄧振中說,陸資已經很少來台灣了,沒必要再收緊,而且事前審查機制已可發揮彈性調控效果。
鄧振中曾任陸委會副主委、駐美代表處副代表、國安會副秘書長、經濟部長,熟悉兩岸與外貿事務,目前負責督導新南向政策。
鄧振中說,美國、歐洲、澳洲、紐西蘭等主要國家,對陸資的審查越來越嚴格,台灣受國際因素的影響本來就很大,「跟著國際潮流走,大概不太會錯啦」。
他談到台灣對陸資有兩種看法。一派主張,有什麼關係,就把陸資當成外資處理;另外一派認為,陸資一定有政治目的,可能是統戰,想藉投資台灣來影響社會意見,或是獲取台灣的高科技技術,另外也有人擔心,萬一投入房地產,會把房價炒高。
他說沒辦法提供證據,但在跟企業界聚會時,他聽過好多次,陸資來台設立公司,就只是個公司登記,實際上沒在做生意,來台目的在挖角工程師,把人招募到大陸去。人才培養不易,被挖角的企業主都氣得牙癢癢的。
由於政府對陸資的開放,一開始就很謹慎,加上陸資來得並不多,當前政策工具已經夠用。對陸資的管理,透過審查機制來拿捏鬆緊即可,美國基本上也是透過審查過程來調控。審查如果能夠把握得好,綜合考慮當下社會氣氛與民意,反而較具彈性。
美中貿易戰帶來衝擊也帶來機會,部分輿論認為,大陸正缺朋友,現在是兩岸握手言歡的好時候。鄧振中說,釋放善意總是好的,但是,善意要雙方。
台灣是民主社會,大家意見多元,政治領導人要重視民眾意見,「民眾的意見說,他拿石頭丟我,你為什麼要對他那麼好,問題就出來了」。還有,「你飛機繞來繞去,繞得我不爽。地球何其大,你自己天空又何其大,普羅大眾不高興嘛」。可能部分菁英會說,對岸就是要警惕你,但這種論點很難被台灣社會接受,就是「奇檬子」。
政府力推5+2產業與新南向,有無可能台陸合攻東南亞?他說,新南向與5+2絕對可以接在一起,但會不會利用大陸的資金、技術、人才或產業優勢,大家政策目標不一樣,不易找到交集。
大陸在東南亞的興趣是一帶一路,蓋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等,「我們不在行,我們沒有那麼大的企圖心」。新南向提倡以人為本,主打軟實力,弄很多人的交流,或是台灣對東南亞國家在醫療、公共衛生、農業等領域的協助。
人的交流需要的資金不多,軟實力部分,「也不需要弄什麼大錢,教他就好了」。產業合作方面,新南向強調軟硬體與管理的整合,先在台灣測試,再把整個系統輸出到東南亞。「這部分需不需要跟大陸合作?看起來還好,我們自己可以弄」。
(陳怡慈、林彥呈)
陸資來台的迷思/在台陸幹靠一張紙過活
2019-06-30 00:33經濟日報 陳怡慈、林彥呈、戴瑞芬、劉秀珍
台灣十年前就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了,陸籍人士到現在卻是連本像樣的證件都沒有,在台灣生活憑的是「一張紙」,銀行開戶、小孩念書等等,麻煩事不斷,就算自身上進想進修,也是門兒都沒有。
經濟日報提供
曾經連續多年受經濟部委託,辦座談會了解陸籍人士在台生活狀況的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替陸資抱不平:「他們來這邊是任何東西都沒有,沒有居留證、沒有工作證,只能憑一張紙, 在這裡生活就很不方便。」
台灣人到大陸,拿像護照一樣的「一本」台胞證;大陸人來台灣,在台陸籍高階主管說,原來也是一本,後來改成「一張紙」,A4大小的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簡稱入台證)。
老家在廈門的阿崢(化名),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一家知名陸資企業工作,同事們都用他的姓氏再加上個總字來稱呼他,具備的高端條件,原該是台灣銀行業競相爭取開戶或辦卡的對象。
常駐台灣快七年,和曾在大陸電視台工作的太太逛街時,偶爾會遇到推銷信用卡的人,「大陸人沒居留證能辦卡嗎?」,答案總是兩秒就出爐,「不行!」。
阿崢說,台灣的銀行業都很規矩,沒居留證要開戶或辦卡,「擔心金管會查我怎麼辦」,銀行會先請教主管機關,獲得認可後才受理,但一來一回,就是幾個禮拜、甚至一兩個月的時間。
阿崢的女兒上小學了,台北市教育局的人看到他只能拿出「一張紙」,解釋半天,終於接受。
但這些都沒有小孩已上初中或高中的同事,來得傷神。阿崢說,初中、高中都在台灣受教育,想在台灣念大學,必須先回大陸參加高考,才能按高考成績申請來台就讀,「在台灣念的書,要怎麼考大陸的高考呢?」,最後還得往國外送。
蔡練生也談到,陸籍人士,尤其是年輕人,晚上看電視無聊,上進想念書,到台大念EMBA,不行;到台科大進修,也不行,「我們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講得很清楚,不能從事來台目的不符的工作,你來台灣是來經營事業,怎麼可以去讀書」?
除了生活權益長期被漠視,現行制度對陸籍人士的入出境規定,也讓很多陸籍高管,正常工作都沒辦法做了。
來台陸籍人員,內政部移民署第一次都會先核發一年期的多次入出境停留證,第二次起再按營業額等指標決定是否續發,由於發的是停留證而非工作證,續發效期多為一年。陸籍主管說,移民署規定,必須先離境、人離開台灣了,才能開始新的申請。因為還需要重新走大陸內部的審批流程,「差不多得在外頭待一個多月才能回來」。
陸資來台的迷思/個人前來投資 兩成失敗
2019-06-29 01:40經濟日報 林彥呈
陸資投資人包括自然人與法人,近十年來(2009年7月至2019年5月), 以大陸地區人民(自然人)身分來台投資共645件,占整體1,284件比率達到一半,其中,註記解散、歇業、停業、撤銷、持股轉讓、廢止等有130家,比重達到兩成。
陸資自然人來台創業的型態多樣,可能是你我日常用品的製造商,可能是鄉間路邊不起眼的壽司店,也有委託台灣菸酒公司代工製造,隨後再轉賣回國的菸商。
不知道是否因為受制於「特殊身分」,他們多數低調,循線追蹤甚至還會出現「撥了空號、查無此人」的結果,不禁令人更加好奇,這些在台開枝散葉的陸資究竟何方神聖?名單上又有多少幽靈人口?
經濟部投審會官員說明,我方對批發零售業的限制相對較少,部分陸資自然人看中台灣物美價廉特性,來台設點是為了方便採購、洽詢業務,只留公司登記地點, 實際上卻沒人駐守。
除此之外,過去常見「假投資」,如先匯入資金、設立公司,人一進來後就把錢轉走了。但官員表示,投審會每年都會分批訪查,一方面了解業者實際營運狀況,並且跨單位攜手地方政府、商業司或稅務機關持續追蹤,管理已經趨嚴。
走訪位於高雄的「食田嚴選 」,老闆曾旅居美國、瑞士及中國,2010年從打滾20餘年的金融圈退休後,在上海賣起咖啡 、麵包,曾管理超過700位員工 、每天營業額逾新台幣60萬元。
直到幾年前,陸籍太太懷有身孕,考量各個方面的便利性 ,毅然決然返台落腳,但殊不知,這段回家的路並不好走。
陸籍太太擁有烘焙師、杯測師及咖啡評鑑師等專業證照,當初是以她的身分申請開業,卻因陸資身分讓他們處處碰壁,光是投審會就花了大半年 ,不停要求補件,就連到銀行開戶,也被以「和詐騙犯同名」為由斷然拒絕,讓夫妻倆感到不可思議。
產品涵蓋運動護具、購物袋、電腦袋的健拓研創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健飛,畢業後先在廣東的台資企業打工,後來獲得台商支持開創事業,對台灣頗有感激之情。
健拓於1996年在中國大陸成立,2010年遷至柬埔寨,當時聘請的廠長是台灣人,藉此得知我政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一事, 2012年5月來台新設公司,但在還沒獲得核准之前,楊健飛根本從未到過台灣。
「耿直、勤勞、務實、敬業、不服輸、知識豐富、研發能力優異」,這些正向的關鍵字,都是台灣人在楊健飛心目中的模樣。但美中不足的是, 台灣年輕人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事情很恐懼,即便這項工作是他們所學專業,只要聽到沒人帶領、必須獨立作業,「十個人有十個會退縮」。
至於年紀較大、經驗老到的師傅,則是往往自我感覺良好,最後做出的成品淪於孤芳自賞、不符實際需求。此外,台灣廠商時常標榜「質優」所以「價高」,而這正是多年來被陸企打敗的心症。